
如何踐行「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
【問】:
有個問題想請教張師兄,今天講到的以德報怨和懲惡揚善的問題。我有以下一些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我們常説「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之前對於善惡的理解是停留在事相上,所以有時候遇到惡法,會想辦法説服自己不要看到事情不對的地方,並且通過一定方法説服自己,把這一法看成是善法。當然這也是修行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但是從生命解脫來看,真正的不見世間過應該是對事情了了分明,並且身受心不受。
【答】:
這樣的理解不錯,對於初步的行法實踐也有效果。如果再能明瞭「不見世間過」所要到達的目標,和在不同行法階段的表現,會對依這句話來建立行法更有幫助。
不見世間過,並不是要做老好人。做到不見世間過,遠不止「身受心不受」這些。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世間生死法、煩惱法、是非法中建立的。可以參考一下《列子·黃帝篇》的第三部分,列子對前來跟他學習的人這樣講自己學道的經歷,大意是說自己的真正成就並不是遠離一切是非得來的,而是「心念是非,口言利害」的同時,逐漸能夠不受其影響。「心念、口言」的同時,不受其影響就是到達無生忍。能夠與事實相符合,並且能得當地處理這些事件,就是無生法忍。
列子的說法中包括了無生忍到無生法忍的幾個階段。 (網上可以找到原文和詳細解釋)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浹時,而懟憾者再三。女之片體將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將地所不載。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問】:
對於七住位見性以後的菩薩來講,善惡和我們凡夫地的理解有所不同。善法是指應對事情的方法要符合實相,惡法是指應對事情的方法不符合實相。懲惡揚善在道種智修行過程中就是不斷調整自己應對生命中一切法的方式,使其符合實相。
比如說,如果見性位以後的菩薩遇到我們凡夫地所說的惡法,因爲他們已經見性、知道是因緣生法、心上不會受幹擾和影響,(1)但是同樣會對此類事情批評指正。雖然對事情的處理在相上和我們凡夫看起來一樣,但是他們是用符合實相的方法在處理,所以就是善法。(2)如果不分善惡,想辦法把惡法説成善法,那在道種智修行階段就是惡法。(3)所以對於道種智階段來説,善惡是指應對一切法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事件本身。
粗淺的一些體會,不知道表達的是否清楚,還請張師兄給予指正。
【答】:
是這樣的。世尊在經典中常常對弟子們的知見提出批評和建議,對外道修行者提出呵斥。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大家都好的老好人。真正的智慧者、真正的善良,不是得到所有人的稱讚、所有人看著沒問題的老好人,而是好人見了會讚美、會跟隨,壞人見了會畏懼、會躲避。(這是孔子的定義)
十信位十住位之前的世間善法可以這樣,說服自己接受惡法帶來的苦痛。但是十信位十住位之後,必須要知道惡法就是惡法,善法就是善法。對修行者來說,如實知一切法本身稱作善法。也就是說,以智慧力如實知善法為善法、惡法為惡法,二者都是善法。善法是指「如實知」能力的部分,而不是如實知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同時,菩薩行法中的善法還要符合無生忍和無生法忍,要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符合一心清淨和智慧增長。
如果一時做不到,那就慢慢來,需要訓練。訓練就是修行,但需要先明白道理。不見世間過不是做老好人,能大師如果不見世間過就不是禪宗的祖師。從禪宗的立場來說,能說出不見世間過的人,本身一定是知道世間有過失的。
善惡法本身、以及對善惡法的如實知,都是菩薩行法的內容和形式,菩薩行法的核心是建立背後的模式。以這個模式到達無生忍和無生法忍。
在修行過程中,爭取從善惡法的思考方法,轉變到空有法的思考方法。這樣會消除以往對善惡法的分別取捨習氣,儘快做到一心清淨。
總體上説,修行者不是迴避遇到的問題,而是積極主動,一心清淨地以智慧力解決問題。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先從遇事可以面對,能保持一心清淨做起。